欢迎访问青岛大学创新创业学院!
当前位置: 首页   >   基层动态   >   正文

创新创业在行动④ I 双驱四轮 双行双创—走进应用技术学院

作者:    信息来源:创新创业学院    发布时间: 2020-11-13

一、特色凝练

双驱四轮:两项激励机制加四项推进措施

双行双创:师生联动 大赛中练兵

创新创业 创业谷助力

二、详情解读

(一) 双驱(激励机制)

1、教师激励机制

学院将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创新创业竞赛等创新创业活动纳入教师岗位绩效考核和职称评定体系,并对教师指导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工作量进行认定。对指导学生获得过省级及以上学科竞赛一等奖或在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中取得优异成绩的一线教师进行鼓励,授予其优秀“双师型”教师称号,并给予物质奖励。截止目前,学院已评选二届共6名优秀“双师型”教师。

2、学生激励机制

学院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规定每名本科生必须修满3个创新创业学分。参与科技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创新创业讲座等创新创业活动、以及发表论文、获得专利授权等均可以折算为学分,计入学生学业成绩。对在创新创业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学生,在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转专业、奖学金评定、评优、推荐选调生等方面给予优先推荐。将创新创业宣传融入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学院网站、微信公众平台、宣传栏等多种途径推介学科竞赛获奖学生,激发学生的创新荣誉感和参与积极性。

(二) 四轮(推进措施)

1、做好顶层设计,完善管理机制

学院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主管教学工作副院长担任组长,全面负责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顶层设计、责任分工和项目管理督察。每学期召开创新创业专门会议,研究部署学院创新创业工作。学院将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要求和指标纳入各教学系的年度工作计划,作为主要工作目标,重点考核。学院设立创新创业专项经费和奖励基金,安排专项资金预算,支持学生开展各种创新创业活动。

2、落实阶梯计划,培育创新团队

实践教学是培养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关键,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学院的实践教学共有三大模块:科技创新基础能力培养模块、科技创新专业素质拓展模块、科技创新能力成长推进模块。三个模块呈金字塔形逐层递进,确保学生能力逐步提升。基础能力培养模块利用报告、培训、宣讲、院级比赛等手段,转变学生的思维模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提高项目展示能力;专业素质拓展模块,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升信息技术处理能力,逐步将创意转成三维模型和实物模型,培养创新意识的实现能力;能力成长推进模块则是助力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参加学科竞赛,学生可以进行真刀实枪的演练,思维创新力、团队合作力、问题突破力、项目延展力均快速提升。

3、完善转化机制,加速成果转化

专业建设方面,将学科竞赛经验和成果形成教学案例和教改立项,助力学科发展;在科技产业方面,及时将学科竞赛中产生的成果通过论文和专利的形式转化为知识产权。2019年应用技术学院机电系学生授权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专利持有人数16人。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学生发表北大核心论文1篇,申请软件著作权2项,其中1项已经完成成果转化。

4、加大孵化力度,校院联手助力

为深入落实校第三次党代会和六届双代会有关创新创业教育为目标任务,由“从业就业教育”转向“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敢闯会创”的新时代优秀卓越人才,以创业带动就业,为在校学生和毕业校友提供创业空间和项目孵化平台,为优秀创业项目和创新创业教学实践等提供优质全面的系列服务与指导。应用技术学院与创新创业学院于2020年4月签署合作协议,共建“青岛大学大学生创业谷”。旨在通过市场化机制、专业化服务和资本化途径构建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交流和实践平台,对学科竞赛中表现优秀、具有创业潜质的学生,给予全程指导和一站式服务。以扶持大学生创业为核心目标,以公益性、示范性、专业性为主要特征,以科技研发、文化创意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搭建集创新创业教育、创业实践、创业孵化、创业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创业管理体系。

三、成果呈现

“双轮四驱”模式经过几年的实践,取得良好成效,学院2018年获得学校本科教学管理工作创新教育先进单位。

2016年至今,学院立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82项,其中国家级项目6项,省级项目5项,1个国家级项目入选2018年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

四年来,学生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青春”山东省大学生创业大赛、“挑战杯”山东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山东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山东省机电产品创新设计竞赛、全国应用型人才技能大赛、“欧姆龙”自动化应用设计大赛、“深创杯”国际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国自动化大奖赛等国家级、省级学科竞赛13项,获得国际奖项 1项,国家级奖项30项(A类),省级奖项75项。其中,2017年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获得全国一等奖8项,二等奖2项,获得团体一等奖,全国第六名的好成绩。

学院机电系机械工程高职本科学生马文杰2018年获得青岛市“十大校园创客”,项目入选市南区项目储备库;2017年学院在“建行杯”第三届山东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得省级银奖;2018年学院在“创青春”海尔山东省大学生创业大赛中获得银奖;2019年学院在第十六届“挑战杯”山东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二等奖;2020年学院化工系化学工程与工艺高职本科学生在“第十四届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A类竞赛中获得二等奖。应用技术学院的创新创业教育在学院领导的顶层设计、扎实推进下,在全院师生的协同努力、积极实践中,已构建了全方位、立体式的良性循环体系,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探索和实践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创新创业经验谈

蔡文胜——应用技术学院副院长

应用技术学院是学校36个学院中唯一的应用技术型学院,学院现设机电系、化工系和服装系三个教学系,有机械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服装设计与工程三个四年制高职本科专业,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一个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二年制本科专业。学院非常重视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和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积极性。在学生方面,学院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发展理念,根据学院学生动手能力强、有精力、有兴趣参加创新创业活动的特点,学院安排创新创业专项资金,支持学生开展各种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在教师方面,学院每年评选优秀“双师型”教师,对指导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取得优异成绩的教师进行鼓励,授予学院优秀“双师型”教师称号,并予以物质奖励。

近年来,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较好成效,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显著提升,学生取得了比较多的创新创业成果,2018年学院曾获得学校本科教学管理工作创新教育先进单位。

王晓慧——应用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主任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将学生的能力培养分成不同层次渗透融入日常教学,诸如嵌入式系统及其应用、自动控制等课程采用创新项目式驱动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勤于思考、动手实践、大胆创新,学生的课程学习成果通过论文或实物模型的形式展示出来,这为学科竞赛和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打下良好基础。在竞赛的培育过程中,我们建立阶梯式团队,有参赛经验的高年级学生和低年级学生组成参赛队伍,形成阶梯式的“传帮带”,大大提高了指导效率和作品质量。指导教师分配任务,尽量考虑充分发挥每个学生长处,因材施教,并且强调团队合作,形成“学习共同体”。发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对竞赛项目的参赛资料进行反复打磨,提炼作品特色,突出创作意图,清晰展示成果,多次答辩演练,不断完善优化,使项目突出重围,脱颖而出。

施先丽——应用技术学院学工办主任/团委书记

从思想上引导学生创新创业。担任学院大三年级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从创业意识的视角来引导学生创新创业。从行动上积极支持鼓励学生参加各项创新创业大赛并作为指导老师参与其中。曾指导学生在第一届、第五届、第六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奖,指导学生参加“创青春”山东省大学生创业大赛获得银奖。和大学生谈创业,大家往往会进入一个无比“务实”的境地:如何创业,如何赚钱,如何注册,获得融资等。务实是一件好事,但过分务实会让大部分学生对创业产生“偏见”,甚至抵触。在工作中,我着重引导学生培养创新创业思维:与其安于现状,不如积极创造!没有目标,我们自己寻找目标;对现状不满,我们积极改善现状!

朱宝乐——2019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应用技术学院有很好的创新创业竞赛传承,在老师的引领和指导下,我对创新、创业也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创新创业精神贯穿于学院的教学和课外活动之中,极大地激发了我对各种学科竞赛的热爱,并且享受着从制作产品到立项的整个过程。明确的目标、坚定的信念、吃苦的劲头,缺一不可。老师强烈的责任感,不仅在学习中帮助我,让我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也给我的人生规划提供了宝贵的意见,能让我通过比赛收获良多。祝愿我们的学校、我们的学院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取得更多更好的成绩!

李正——2020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 班长

我非常有幸参加过大学生创新创业类竞赛,给大学生活增添了一抹亮色,也学到了在平时的学习中学不到和感受不到的东西。参加比赛是一个自我提升的过程,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理论知识和技术,还有团队合作力。其实不管是创业大赛还是其他的专业竞赛、学科竞赛,如果自己有能力有兴趣都可以多参加,我们可以认识到很多优秀的同学,见识到很多出彩的项目,开拓自己的眼界,增加自己的参赛经验,同时提升自己综合能力。参加大赛也是一个展示自我并发现自己不足的一个过程,所以无论最终结果如何,能多尝试多经历就是一个最大的收获。趁着年轻,多去经历,多去感悟,总是没错的。感谢学院和指导老师的大力支持,也相信我们学院会在大家齐心协力之下,创造出更加辉煌的成绩!



地址: 青岛市崂山区宁夏路308号青岛大学博远楼
联系电话: 85957378、85952236
邮编:266071
邮箱:qducxcy@163.com


请您扫描关注微信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