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成立于2015年12月,前身是1998年由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计算中心、信息网络中心、软件技术研究所合并组建的信息工程学院。1986年开始培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1999年起培养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二级学科硕士研究生,2018年申报成功软件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
2016-2019年,学院承担建设的计算机类学科竞赛发展迅速,学生创新思维与专业创新能力逐渐提升,参加省级以上权威性竞赛的数量不断增多,专业创新成果屡获突破。
学科竞赛与科技创新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方面,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关键抓手。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始终坚持从教学理念、培养模式、管理体系、团队建设、资源保障等多方面提升创新创业氛围、探索人才培养模式。
仅在2019年,学院学生参加各类具有广泛影响的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就达16项,其中8项竞赛为高校竞赛排行榜内项目;获国家级奖励96项,其中排行榜内竞赛获奖项目数为84项,占学校获奖项数的38%。
4年间,学院成立了学科竞赛与科技创新指导委员会,有针对性地建立了七个竞赛与创新指导团队。每个团队均由至少两名高级职称或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负责赛事宣传、赛前协调、参赛组织、竞赛辅导、赛后事宜等全过程的指导与组织,至少一名学工教师负责辅助协调宣传与参赛事宜,另有多名富有参赛经验的学生,以及作为参赛主体的若干名学生。
更大更多更强
4年间,学院承担组织了“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团体程序设计竞赛、CCF-CSP计算机专业认证考试、PAT计算机程序设计能力考试4项赛事或认证的青岛赛点建设工作,牵头建设着ACM-ICPC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网络技术挑战赛、全国计算机仿真大赛等多项省级以上竞赛,先后成立了青岛大学ACM集训队、青岛大学算法与程序设计协会等学生学术团体,通过建设1间专属实验室(30机位)和开放4间专业实验室(260余机位)的方式,支撑了这些竞赛参赛规模的扩大和获奖层次的不断提升。

4年间,学院学生参加的省级以上学科竞赛扩展到28项,其中:CIKM国际数据挖掘竞赛、ACM-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亚洲区域赛、MCM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3项竞赛参赛范围为国际;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团体程序设计竞赛、全国高校绿色计算大赛等16项赛事参赛范围为全国;其他9项竞赛参赛范围为山东省。

4年间,学院学生在各类赛事中的获奖数量稳步提升,不断收获包括软件大赛全国一等奖、ACM-ICPC亚洲区域赛银奖、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团体程序设计竞赛团体一等奖等高层次的奖项。在国家级与国际竞赛中获奖数量由2016年的28项快速增长到2019年的96项,年均增长152%;且排行榜内国家级竞赛获奖数量也从2016年的21项增长至2019年的86项,年均增长160%。


青大学子立鳌头
4年间,学院学生专业类竞赛方面不断扩展,参赛数量和质量屡获突破,扩展参加了包括全国高校绿色计算大赛、CIKM国际数据挖掘竞赛、全国高校区块链大赛等在内的10余项竞赛。这些竞赛具有专业性强、前沿性高等特点,参赛方绝大多数为计算机类著名高校与知名行业企业,行业影响力大。而学生在这些竞赛中获得的高层次奖励的突破,特别CIKM国际数据挖掘竞赛全球冠军、全国高校绿色计算大赛全国特等奖的获得,以及多位学生依托竞赛项目撰写发表的高水平SCI论文表明学院学生专业创新思维与创新实践能力具有了较高的专业水准。

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师生问鼎CIKM阿里电商人工智能挑战赛世界冠军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4年来,学院学科竞赛与科技创新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离不开学校的支持、学院的组织与全院师生的共同付出。经过多年来的实践,学院创新创业氛围日益浓厚,获奖数量与质量逐渐提升,以学科竞赛与科技创新为驱动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基本形成,服务行业与社会能力逐步增强。学院全体师生当和衷共济,砥砺图强,为民育才,为国创新,共同迎接创新创业教育的灿烂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