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艳婷,女,25岁,2017级电气工程学院研究生。学习成绩优异,学位课加权平均分93.95,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4篇其中包括SCI中科院一区论文两篇(ESI1篇,Hotpaper1篇),多次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荣获第十五届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二等奖,获得2019年国家奖学金,被评为2019年青岛大学“优秀毕业生”,2020年青岛大学校级优秀学位论文,多次获得青岛大学“优秀学生”、“优秀团干”称号、研究生一等奖学金。
谈到读研的最初原因时,她也和许多本科毕业的同学一样,希望能在研究生三年的时间里再提升一下自己,能够有更多的知识储备来应对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从来不会想到自己会在科研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时间会让人知道自己适合什么,想要什么,研究生三年是沉淀的三年,也是发现自己的三年。“从一个小白到发表高水平论文的优秀毕业生,一位好的导师是科研道路上至关重要的引路人,很幸运遇到王凯老师,在遇到困难的很多关键时刻,提供了许多宝贵意见,在面临实验难题的时候,总是会积极想办法解决,让我少走了很多弯路。科研需要持之以恒的积累才能厚积薄发,同样也需要灵敏的洞察力才能脱颖而出。在选题的时候,王凯老师综合各方面因素才定下了我的课题,终究没有辜负老师的一番苦心,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周艳婷同学感激地说到。
大量的阅读文献是十分必要的,它可以启发你新的想法,每当有了新的发现,都迫不及待地去实验验证,那样的日子总是感觉过的很快,心情就像坐过山车,跌宕起伏,当实验方案被推翻重来的时候,总是最崩溃的时候,但是自己选择的路,无论如何也要继续下去,大不了从头再来,有了之前的经验加上老师的指导,实验部分进展地越来越顺利。当第一篇论文投出去好几个月没有消息的时候,开始着手准备第二篇论文,但是好在足够“幸运”,在暂时的沉寂过后,收到了论文的修改意见,当有了阶段性的收获,受到肯定的时候,人会变得对这件事情越来越着迷,更能激发进一步探索的欲望,科研亦是如此。从研二没有课开始,她就基本每天都泡在实验室,周日是实验室的公休时间,但赶得紧的时候也是节假日无休。她回忆起来说到,“哪有什么足够幸运,只不过足够努力罢了,经常跟舍友生活不在同一个时间段里,每次出实验室楼门的时候,回头一看,只剩下了门口的照明灯。现在想来,最喜欢的还是从慎行楼回宿舍的那段路,晚上的微风吹在脸上都觉得莫名地舒服”。正是这种足够努力,她最终以第一作者身份在Journal of Power Sources(IF: 8.247)和Applied energy(IF: 8.848)上先后发表了两篇论文,经申请考核,已被北京理工大学博士拟录取。
很多人说科研是冰冷的枯燥的,但因为科研结识的伙伴却是温暖的有趣的,研究生三年最大的收获是实验室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们,那些因科研结下的友谊像是战场上革命战友的那种情感一样坚不可催,每个人都努力奔跑,你又怎会甘心落下,很幸运成为课题组的一份子,在这个年轻的课题组里,因为大家的互帮互助而发光发亮。“非常感谢王凯老师的指导建议,也十分感谢实验室一起奋斗的兄弟姐妹,让我觉得从来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实验室是我们共同热爱的地方,一起守护这个课题组茁壮地成长是每一级的愿望,代代相传,生生不息”。最后,想要对正在经历科研煎熬的师弟师妹说,“再坚持一下,没有到不了的明天,黎明前的黑暗终究是短暂的”。时间过得很快,2017年那个单纯的姑娘眼里多了几分沉稳与笃定,2020年的她对未来不再害怕,反而变得更加勇敢与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