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理念
外语学院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多语思政为特色,以培养有科学基础、人文素养、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外语英才为目标,关注学生综合素质拓展、进一步完善协同育人工作机制,提升服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水平。学院成立了以院长为组长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小组,师生中全员动员、广泛参与,在学科竞赛、大创项目、综合赛事等方面全面布局,通过学科竞赛、志愿服务等方面的师资和品牌优势,重点着力,实现突破,开创创新创业新局面。
二、学院创新创业工作举措
1、创立一个模式指导学院创新创业教育路径
为了有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外语学院立足自身特点,创立了“3段式8布局”的工作模式。3段式是指根据项目培育规律,立足院级、校级和省级以上三个赛事阶段进行选题立项、打磨和提升训练,匹配不同的师资力量。8布局是指从观念引领、赛事研究、制度建设、组织建设、资金筹措、人才储备、项目培育、联合培养几个方面入手,分初、中、高三个阶段制定发展计划。
在观念引领上,紧密围绕十九大“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将双创理念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提升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高度。同时以人才培养评价指标为导向,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作为重要考察依据。从观念引领内化为学生个人目标,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氛围。
在赛事研究上,一方面,外语学院积极对接青岛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先后分两次委派辅导员王扬和袁梦琪两位老师通过参与科技创新大赛、“互联网+”大赛的筹备和组织工作增进对赛事规则和赛事特点的了解,积累参赛和辅导经验。同时,通过推荐项目和选派学生参与创业训练营的方式增进学生对赛事的了解;另一方面,外语学院积极对接各类赛事的国赛评委和校内优秀指导教师,通过项目研讨和项目诊断的方式把握比赛要点。在2020年“互联网+”大赛的备赛过程中,外语学院先后对接4位国赛评委、聘任国赛优秀指导教师国朋飞老师对项目进行培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在制度和组织建设上,依托学院创新创业工作委员会(教师层面)和科创协会(学生层面)联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践行“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创”的宗旨。通过建立创新创业导师选聘机制、项目培育机制,制定外语学院创新创业工作细则和激励办法提升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质量。
此外,为了选拔与培养创新创业型综合人才,培育优秀创新创业项目,外语学院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深化创新创业教育,进一步实现课内外良性互动。2019年,外语学院与优秀校友企业千里行集团和海宴文化产业集团达成深度融合发展计划,创立创新创业孵化营、搭建创新创业训练营,成功开展了8次创新创业大赛培训会,海宴文化产业集团董事长范旭及其团队亲临我校为同学们进行指导,选派部分团队成员赴海宴文化产业集团观摩学习。在此基础上,成功举办了青岛大学外语学院首届“海宴杯”创新创业项目大赛,从而探索了“研—学—赛”全过程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育人新模式。
2、成立两支队伍引领学院创新创业教育方向
在营造全员参与的基础上,学院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专门成立两支队伍,重点在创业项目辅导和专业学科竞赛上做工作。首先,根据辅导员队伍整体学历高、责任心强的特点,专门培养打造创新创业导师团队,具体做法为:学工队伍“一人一品”工程中把创新创业教育放到重要位置,由王扬博士总负责、袁梦琪博士协助组建团队,每个年级都有一个辅导员专门负责创新创业工作,团队重点研究各赛事规则和侧重点,对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年级分管辅导员负责收集分析本年级学生项目,团队定期开会,集体培养有潜力的项目。
同时,学院有一批敬业爱岗的专业教师队伍,我们成立了由孙旻、潘劲松等领衔的演讲协会和英语竞赛协会,他们每周定期给学生辅导,指导学生在外研社杯和21世纪杯演讲比赛中及大学生英语竞赛中冲金夺银。
3、设立三个赛事储备学院创新创业项目
学院经过几年的积累,确立了“海宴杯创新创业大赛”、“社会调研大赛”、“三下乡”评比三个院级创新创业的赛事,组织师生参与院级的创新创业比赛,通过竞赛活动锻炼提升师生们的创新创业能力,为校级的创新创业比赛提供“种子项目”。学院在创业比赛时不断完善学院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从刚开始的参赛数目有要求,到激励机制逐步完善,再到逐步完成集中辅导制度,都是在院级比赛中逐步建立的。在师生们的积极参与、共同努力下,目前学院的创新创业数据库中已经储备了67个潜力项目,其中种子项目23项。学院坚持“创新创业比赛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摇篮,同时也是创新创业青年教师发展的契机”这一理念,师生在创新创业中共同成长,培养模式实施2年以来,学院参与各类创新创业赛事的学生人数累计达300余人次,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的教师累计达30余人,为学院下一步的创新创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典型特色
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外语学院探索了一条从志愿服务到“可持续公益”的项目打造思路,学院申报的《外事帮--高校外事志愿服务品牌建设者》获第五届山东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
1、融会贯通,优势互补
外语学院在学生实践,社会调研、志愿活动等方面具有长期优良传统,并具备像“外事帮”这样全国志愿服务的工作品牌,而在创新创业方面没有经验,为了能够在创新创业方面有所突破,必须挖掘现有的优势资源,以强扶弱,在融合创新方面下功夫。
外事帮获得了全国志愿服务最高奖,是外语学院十年积累的学生活动品牌,具备良好的历史积淀和社会影响,具备在红旅赛道取得成绩的潜力。所以,在综合分析了学院的资源后,决定以“外事帮”作为突破口,集学院的力量打造这一项目。在前期准备中,将外事帮与创新创业的要点一一参照,找出哪些是亮点,哪些是契合点,哪些是有待加强的点。通过脉络梳理,迅速理清了思路,为进一步项目打造创造了良好的基础。
通过外语学院首届“海宴杯”创新创业大赛的打磨,外语学院两个团队“译象”与“外事帮”都日臻成熟,在青岛大学互联网+比赛中同时获得了金奖,两个团队都属语言服务,各有侧重、各有优势和劣势,“译象”项目缺乏积累,外事帮项目中要实现从“志愿服务”到“可持续公益”,在自我造血上尚有欠缺。参加省互联网+比赛时,学院根据两个团队在优势互补的情况下进行了全面融合。指导老师在融合的过程中带领学生反复锤炼模式表述,将两者的优势充分结合起来,组成了全新的“外事帮”项目。在新的项目中,商业逻辑得到了完善,社会效益得到了体现,基础扎实,资料翔实。在众多支农助残项目中独树一帜,成为校赛和省赛的亮点项目。
2、打造团队,齐心协力
在确定了方向之后,外语学院组建了由辅导员为主的指导教师团队,“外事帮”指导老师寇磊主要负责项目内容的创建审核,王扬老师主要负责协调团队成员的进度,袁梦琪老师主要负责流程的把控和一致性检查,邀请去年指导获得全国互联网+项目获得铜奖的国鹏飞老师主要负责项目的逻辑性审核。在项目成员的组合中,搭配了专业多样、层次有别、技能互补的成员。
在后期的工作中,这只团队证明是一只积极热情,战斗力强的团队。在一个月的备赛期内,团队指导老师全程跟进,直到赛场,团队成员无一人脱队,都发挥了自己的作用,齐心协力完成了项目。
从准备进入校赛开始,项目组就不断学习,反复研究,通过创新创业学院请来的专家培训以及询问专家,不断对项目进行打磨。同时,在互联网上广泛寻找往年获奖项目,分析成功因素,并将这些因素因地制宜地融合到项目中去,在一个月中,始终保持着每天一个新版本,两天一个迭代的节奏,在这背后是指导老师与学生们朝着一个目标进步的不懈的努力。
3、以赛促建,引领创新
项目的发起到最终获奖,一直受到了学校创新学院的大力支持。从零开始到获得省赛银奖,作为一个文科类的学院,实现了学院再创新创业上的突破,培养了学院的创新创业氛围,激励了学院更多的创新创业人才与项目。在这个过程中,这个比赛给外事帮以及译象的发展带来了许多建设上的思路。外事帮计划在今年完成民非的申报,并将志愿活动扩展到更多的社区与乡村中去。译象也在建设中更广泛地吸纳译员进入培训体系。比赛还培养了大量的创新创业骨干人才,为学院创新创业培养了大量有希望的项目,也给学院的创新创业工作树立了榜样和信心。
四、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成效
目前,外语学院已经形成了完备的创新创业教育组织和制度体系。从培养效果来看,科创协会累计开展三期专项实训活动,召开项目组会10余次,聘任校外创新创业导师8人,建立了4个校友企业实践基地。2019年,外语学院累计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77项,其中省级16项,校级61项,最终获批国家级1项,省级12项,发表学术论文3篇,被省各级媒体报道10余次。2020年,外语学院累计申报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68项,其中省级22项,校级46项,最终获批省级18项。第六届山东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申报31项,1个团队获得校级一等奖,4个团队获得校级三等奖。第六届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大赛累计申报项目82项,涵盖了高校主赛道、红旅赛道、国际赛道在内的多个参赛方向,实现了赛事项目的全面布局与合理发展。
工作模式实施以来,外语学院连续2年超额完成学校创新创业工作任务,累计储备各类创新项目150余项、带动师生500余人次、争取资金支持近60万。首次实现“互联网+”、“大创”、“挑战杯”、“创青春”赛事的全面突破。2020年,我们培育出2个“互联网+”校赛金奖、1个银奖、3个铜奖,作为青岛大学唯一一个文科学院入围省级金银争夺赛,并获得了省赛银奖的好成绩,实现了外语学院创新创业工作从0到2的跨越式发展。